【親親摸寧 動腦小講堂加映場:立秋】
天氣好熱,食慾不大好
而節氣竟然到"立秋"了!
剛立秋後氣溫還較高,空氣濕度也大,人們在夏季常常過食冷飲,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,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,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,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,長期處於虛弱的胃腸一下子不能承受,反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。因此,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。
立秋之後,需少食生冷寒涼食物,多食熟、溫軟、易消化食物,少吃辛辣油膩食物,多以蒸、煮、燉、燜為主,忌油炸、燒烤、煎等烹調方式,調養腸胃。秋季進補,也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,比如茭白、南瓜、蓮子、桂圓、黑芝麻、紅棗、核桃、山藥、扁豆、銀耳、百合等,均可起到滋陰、潤肺、養胃、生津的補益作用。
秋季乾燥,使人體大腸蠕動速度減慢,容易便秘。所以要多吃些蔬菜、水果類的膳食纖維食物。蔬菜能為身體提供更多的胡蘿蔔素和B族維生素,還能預防眼睛乾澀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。
立秋後,需要注意水分的補充,一是為了補充夏季肌體丟失的水分;二是可以防秋燥,缺水是引起秋燥的原因之一,多表現為皮膚乾燥,口唇乾裂,咳嗽等。
秋燥會傷害嬌弱的肺系統(包括呼吸系統、口、鼻、肺臟、皮膚等) ,主要呈現在身體的症狀是發炎、腫痛和乾,包括口乾舌燥、喝再多水也解不了渴、喉嚨痛、皮膚乾癢、咳嗽、過敏及氣喘發作等,且在中醫認為,肺與消化系統相互影響,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便秘。
容易口乾燥、咽喉腫痛、動不動就全身發熱的陰虛體質,可以吃點枸杞,玄參、山竹、麥門冬,可促進唾液腺體分泌、潤喉及增強免疫系統。
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…